技術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2000年,可見光通信(VLC)的概念被提出,在照明的同時也可用于高速通信。到2018年,半導體照明(普通發光二極管,即LED)普及率將達到80%?;贚ED的可見光通信技術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望為VLC提供新的解決方案。與其他無線技術相比,VLC有以下明顯的優勢:1)白光對人眼的傷害較小,室內白光LED的功率之和高達10W以上,使VLC具備了非常高的信噪比,為實現高速通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白光和射頻信號不存在相互干擾,無電磁污染,可應用于核電站、機艙、醫院、工業控制等...
一提起大壩,人們的直觀反應是鋼筋混凝土的笨重的龐然大物,但是,云南省的溪洛渡大壩(如圖1)卻憑著智能化建設協同平臺這一“大腦”,指揮著埋藏在壩身內約8000個監測原件、2.4萬米測溫光纖和2萬根水管,被稱為“聰明的大壩”,其測溫光纖好似大壩的“溫度計”,有什么“頭疼腦熱”能夠自動感知,創下了澆筑混凝土680萬立方米未出現溫度裂縫的紀錄。圖1溪洛渡大壩(圖片來自網絡)光纖測溫技術是利用光纖的溫敏特性,當光纖周圍任何一處地點的溫度發生變化時,光纖都能很快地感應到這種變化。光纖既能...
本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離子切片技術,成功地驗證了在硅基底上制備高光學品質鐵石榴石磁光薄膜的可行性,并展示了其在片上光隔離器中的潛在應用。研究團隊采用釔鐵石榴石(YIG)晶體,摻鉍鐵石榴石(BIG)和新開發的YIG陶瓷作為基材,分別探究了115keV能量和2E16劑量He+離子注入下的離子與缺陷分布,并通過起泡實驗證明了YIG陶瓷與單晶材料通過離子切片技術實現百納米級薄膜制備的可行性。與單晶相比,YIG陶瓷具有生產成本更低、生長周期更短和具備大尺寸制備潛力等優勢,更適合基于離子...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先進激光與光電功能材料部激光晶體研究中心杭寅研究員團隊在摻釹鈧酸釓(Nd:GdScO3)激光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以“Nd:GdScO3crystal:Polarizedspectroscopic,thermalproperties,andlaserperformanceat1.08µm”為題發表于OpticsandLaserTechnology。Nd:GdScO3晶體屬于正交晶系,具有聲子能量小、對結構畸變耐受性高、...
研究背景集成聲光子技術在經典與量子信息轉換間架起了互通的橋梁,是光子集成回路領域的新興方向,近些年備受關注。高效的微波-光波轉換對于微波信號處理、量子比特傳輸和光機械傳感等應用至關重要。片上集成聲光調制器作為實現這一轉換的關鍵元件,其性能主要依賴于波導材料的壓電和光彈性效應,以及器件結構的設計。當前,基于氮化鋁(AlN)、鋁鈧氮(AlScN)、砷化鎵(GaAs)、磷化鎵(GaP)、氮化鎵(GaN)、鋯鈦酸鉛(PZT)等多種壓電材料的集成聲光調制器已被陸續報道,但在滿足不同微波...
光束質量是光纖激光最重要的空域評價指標之一,本質上由光纖系統內部橫向模式(以下簡稱“模式”)在輸出端的疊加狀態決定。提升光束質量的關鍵在于對系統內部的模式特性進行精確分析,進行“對癥下藥”,從而實現有效模式控制。面對龐雜的光纖激光系統(通常包含多種光纖和光纖器件),現有模式分析方法雖然具備高速、高精度光場分解的能力,但是只能客觀評價輸出狀態的好壞,并不能“追根溯源”地分析系統內部模式退化的關鍵“癥結”所在,因而無法精準指導模式控制。近期,國防科技大學周樸研究員、黃良金副研究員...
隨著微小型、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發展以及低能耗分布式傳感器需求與日俱增,在周圍環境中收集能量進而為低功耗電子產品供能并發展自供能技術,成為研究熱點。傳統電磁發電需要復雜的設備,同時,基于固固界面的摩擦產電在長期摩擦過程中存在材料磨損問題。有研究發現,基于固液界面動態雙電層的機械能產電有望解決上述問題。但是,動態雙電層產電機理尚不明確,產電性能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朝旭團隊利用離子液體部分溶解和融合纖維素納米纖維(CNFs),制備了具有高壓縮回彈...
高光譜分辨率激光雷達具備小粒徑云微物理參數廓線的探測能力。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陳衛標研究員團隊的特邀論文“星載新一代多波束測云激光雷達設計與仿真”被選為《光學學報》第18期“‘風云衛星’光學技術與應用”專題亮點文章。文章基于單頻激光技術提出了多波長多波束高光譜分辨率星載測云激光雷達方案及其仿真情況。在多波束形成的幅寬內,從紫外、可見到紅外多波段視角透視小尺寸云粒子、氣溶膠的微物理性質,這契合新一代測云激光雷達的探測需求。近些年來,為了探測大氣氣溶膠參數,美國200...